关于我们
董事长致辞
研究中心简介
中心领导
研究指南与项目
指导委员会
研究队伍
媒体集萃
新闻动态
西译新闻
研究中心动态
西译教育参考
校外资讯
审核评估
学术动态
智库观点
教育资讯
资料下载
研究之外
丁祖诒专栏
媒体丁祖诒
访谈丁祖诒
追忆丁祖诒
解读丁祖诒
董事长专题
校内活动
校外活动
媒体报道
西译之星
校友之星
学子之星
教师之星
教育世家
西译视频
政策研究
政策解读
政策查询
校史档案
史志编研
史料征集
数字档案
西译文库
纪念专题
加盟报名
在线留言
联系我们
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西译教育参考
>>
查看详情
加快推进健康学校建设
2025-04-11 10:47:43
要坚持教育理念引领,以“健康第一”理念驱动育人模式转型
新时代下的健康学校建设应当借力新兴技术手段,推动健康教育向更精准、更科学、更高效的方向转型
教育系统历来高度重视儿童青少年健康工作,教育部和各级各类学校认真贯彻落实“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引导学生树立健康观念,有效推动健康学校建设走深走实。教育部联合相关部门先后发布了多项实施方案,在防近视方面,出台了一系列近视防控标准,以全面呵护学生的视力健康;在肥胖防控方面,教育部与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联合印发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实施方案、“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等。
立德树人,不仅要让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涵育高尚品格,还需要学生有强健的体魄、阳光的心态。当下,重学业成绩、轻身心健康的传统观念依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学校建设推动教育从“分数导向”向“生命关怀”转型,通过重构校园健康生态,将体育、营养、心理等纳入教育体系,正是对“人的现代化”这一本质需求的有力回应。教育部推行的“每天一节体育课”等举措,促进学生体质优良率提升的同时也证明了健康投入与学业发展的协同效应,凸显健康学校建设的现实价值。
健康学校建设是直面“小眼镜”“小胖墩”等现实问题的系统方案。教育部等部门发布的《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实施方案》《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等文件,从课程设计、运动保障、膳食管理等多维度构建解决方案。而各地健康学校的响应举措,例如四川电子科大附小普及“1+1+N燎原行动”,鄂尔多斯市盘活校内外体育场馆资源推进“阳光体育”工程,推动学生从“要我运动”向“我要运动”转变,这些整合资源、打破传统教育边界的举措均体现了健康学校建设是破解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的系统性解决方案,能有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如何推进健康学校建设?首先是要坚持教育理念引领,以“健康第一”理念驱动育人模式转型。健康学校的建设需从理念革新出发。在区域层面,应将健康素养纳入学校核心培养目标体系,加强管理人员、校医和教师的培训与能力建设,通过系统化全员培训帮助教师实现角色认知升级,引导他们成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守护者、健康生活的引领者。同时,还要建立家校社协同机制,通过家长学校等形式,推动“健康第一”理念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中的深度融合。在学校层面,要创新开发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打破传统学科界限,融合学科学习等多元教学模式,结合学校特色与地域文化资源,借助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打造沉浸式健康教育场景,营造“全员参与、全程浸润、全方位育人”的健康教育生态。
面对学生健康问题的多维挑战,新时代下的健康学校建设应当借力新兴技术手段,推动健康教育向更精准、更科学、更高效的方向转型。要构建“问题发现—归因分析—干预实施—效果追踪”的闭环管理系统。具体实践路径可分解为三步:第一步,为学生建立全生命周期电子健康档案,动态采集生理数据、心理发展及行为表现,通过数据整合形成个体健康画像,实现对健康需求的靶向识别;第二步,推行“一生一策”精准干预方案,针对视力不良、体态异常、心理健康等问题,组建由校内体育、心理、医疗专业人员与校外健康专家构成的跨学科团队,为学生量身定制运动处方、营养计划和心理干预措施;第三步,建立动态评估机制,运用大数据分析健康问题成因链,预测健康风险,定期生成干预效果追踪报告,形成持续改进的反馈闭环。这种深度融合数字技术的健康管理创新,不仅能实现健康问题的早期预警和精准干预,更有利于推动健康教育向智能化、个性化方向转型。
此外,还要构建完善的健康教育政策执行链,推动政策落地。区域需结合地方特色和学校实际,将国家健康战略细化为涵盖环境建设、课程实施、服务保障等维度的可操作标准,配套开发政策实施指南和典型案例集,并依据区域学生健康大数据分析动态更新重点任务清单。同时,尝试打造以健康校园为中心的区域健康资源电子地图,动态匹配校内外健康服务供给;设立健康校园建设专项资金,为薄弱校提供体质监测、心理健康辅导等方面的支持,为视力矫正、脊柱侧弯筛查等重点健康问题提供经费支持。
总之,健康学校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要以“健康第一”教育观重构育人逻辑,以精准干预破解现实痛点,以制度创新保障可持续发展。这既是对健康中国战略的响应,更是教育回归育人本质的必然选择。
(作者杨玉春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研究员)
标签:
智能健康管理
教育政策
丁祖诒教育研究中心
陕ICP备2022003684号-1
电话:86-29-85893146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太乙宫街办太乙正街182号
技术支持:
丁祖诒教育研究中心
网站首页
新闻
搜索
购物车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