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央宣传部追授杨士莪同志“时代楷模”称号。杨士莪,生前系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是中国水声工程学科奠基人和水声科技事业开拓者之一。杨士莪潜心治学、甘于奉献,培养了一批能够挑大梁、担重任的科技人才,曾荣获“全国教书育人楷模”“龙江楷模”等称号。“做人做事做学问,为船为海为国防。”梳理他不平凡的一生,每一个闪光点、每一种传奇都令人崇敬,从中亦可获得很多启示。 我们要将个人命运融入国家发展洪流中,将国家需要作为自己的人生选择。“只要是国家、社会需要的,就是值得干的”,这是杨士莪的人生选择,更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国家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一心许国的科学家还有很多,比如李德仁院士。从留校任教,到赴德国进修,再到谢绝了国外科研院所的邀请,李德仁的人生重大选择始终围绕国家需要。一生只为“祖国需要”,李德仁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这条路上坚定向前,取得了丰硕成绩。对于今天的科技工作者来说,同样需要秉承这种追求,激发这种责任感,坚定科技报国、为民造福的理想。 科技报国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上世纪50年代初,杨士莪曾被选派到国外一家声学所进修,但他发现,声呐设计和舰船噪声这两个研究室的门从不对外国人开放。杨士莪感慨:“真正尖端的东西,你想从国外学,想从国外买,是做不到的。只能自己干,这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骨气。”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王小谟也说过类似的话。他深知“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为此,带领研制团队潜心攻关,突破了100余项关键技术,累计获得重大专利近30项,国产预警机创造了世界预警机发展史上的9个第一,成为世界上看得最远、功能最多、系统集成最复杂的机载信息化武器装备之一。历尽艰难成伟业,只为打造中国自己的“争气机”,这是王小谟的壮举,也是无数科学家的行动自觉。正是有了这种精神追求,才能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让中国人的脊梁挺得更直。 科技工作者既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也要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杨士莪是建树颇丰的科学家,也是潜心教书育人的教师。其实,我国很多学术巨擘都是集科学家和教育家身份于一身。比如钱学森,他的科技成就为人熟知,在教育领域同样作出了耀眼的贡献。钱学森曾参与筹建和创办一所集综合性、前沿性、尖端性于一体的新型大学,即如今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钱学森在该校力学系主讲“工程控制论”和“物理力学”,后又主办导弹专业培训班,开讲“导弹概论”等。既在实验室埋头工作,又在三尺讲台上传道授业,很多科学家在两件大事上都投入大量精力,他们不仅取得了令人感佩的科研成就,还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批人才。“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无私提携后学,积极培养人才,正是因为有这样的“铺路石”和领路人,我国科研事业才能攀上一个又一个台阶。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不久前,就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强调新时代教师要争当推进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的先锋模范,勇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优秀代表,就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教育家精神。 “烨烨其士,护千桅篷帆守镇疆海;菁菁者莪,开一派学问听寻水声。”杨士莪用一生的坚守和付出生动诠释了对党的忠诚、对祖国的热爱、对事业的执着。奋进强国路,阔步新征程。实践证明,我国自主创新事业是大有可为的,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是大有作为的。当个人理想融入强国之梦,当爱国之志转化为勤勉的工作,不仅能实现出彩人生,还将为我国科技创新事业再攀高峰作出应有的贡献。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日前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会上,国家体育总局竞技体育司有关负责人表示,体育培训机构是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学习体育技能、提升竞技水平的重要阵地。据统计,目前全国有超过3万家青少年体育培训机构。如何管好用好这些培训机构,是摆在管理部门面前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校外体育培训机构正成为塑造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要力量。同时,随着服务需求的升级,校外培训的服务方式也在发生转变,给家长和青少年学生带来很大便利。不过,随着消费需求的井喷式增长,校外体育培训行业的发展也呈现出良莠不齐的状况。据媒体报道,有的机构师资队伍鱼龙混杂,有教练接受培训一周即上岗;不少机构选择在公园、小区的水泥地上授课,学生受伤事件频发等。另外,一些校外体育培训机构还存在教练数量少、相关资质不足等问题。 为此,管好用活校外体育培训机构既是规范行业行为、维护市场公平的应有之举,也是保护青少年权益、强化社会治理的题中之义。为做好这一工作,国家体育总局先后印发了《课外体育培训行为规范》《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发展体育培训的意见》等文件,初步形成了监管政策框架。同时在实践过程中,也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比如建立培训机构库和从业人员“白名单”,开展培训信用评价和人员统一培训,建立监管信息库并实施培训机构台账动态管理等措施,促使校外体育培训行业不断规范。不过,相比于行业治理的艰巨任务与高标准要求而言,管好用好校外体育培训机构可谓任重道远。 与校外体育培训行业的快速发展相比,行业监管不到位的情况仍比较突出,跨部门治理成为监管难点。在此情况下,应参照校外培训专项治理已有经验,将校外体育训练纳入校外教育培训市场整治的范畴一体推进,采取综合治理措施,以期达到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的效果。 首先,要制定完善的行业规范与标准,把好校外体育培训机构准入关。以细则明确体育培训机构的收费监管、从业人员资质、培训场地、培训内容、线上培训等方面内容,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其次,要建立统一而高效的监管机构,厘清多部门的职责边界,充分发挥体育社会组织和体育企业的作用,营造良好服务氛围,避免“九龙治水”导致的责任真空。在此基础上,按照《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所明确的整治原则和治理标准,分阶段、分重点对校外体育训练开展整顿治理,包括对资质、师资、收费、培训和教学都进行有效规范,对未取得资质的培训行为,要依法给予惩戒和处罚,动真碰硬实施治理,促进行业秩序的有效规范。 此外,还要处理好青少年校外体育培训机构与学校体育之间的关系,可采取购置服务等方式,为青少年校外体育培训机构提供进校园、承担公共服务,甚至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机遇,以此引导其规范发展。同时要加强对家长的教育引导,在选择培训机构时要做好资质审查,避免上当受骗,使之真正成为青少年体育的必要补充,发挥应有的正向作用。
9月20日,2024年国际中文教育数智化发展研讨会在西安翻译学院隆重召开。研讨会由世界汉语教学学会指导,世界汉语教学学会智慧教育分会、中文联盟、五洲汉风网络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主办,西安翻译学院承办,汇聚了来自国内外中文教育领域的精英学者与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数智化技术在国际中文教育中的创新应用与未来趋势,携手绘制中文教育数智化发展的宏伟蓝图。 开幕式研究院揭牌 启航数智化新航程 上午,2024年国际中文教育数智化发展研讨会开幕式暨国际中文智慧教育研究院揭牌仪式在图书馆报告厅举行。世界汉语教学学会秘书长宋永波,陕西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王海波,开封大学党委书记谭贞,中文联盟主席、世界汉语教学学会智慧教育分会理事长王锦红,陕西省教育厅外事处副处长张亮,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融媒体新闻中心副主任陆航等嘉宾出席开幕式。 西安翻译学院执行董事、校长崔智林,副校长武忠远、郭炜、王利晓等校领导及师生代表与来自中外数十所知名高校专家学者共襄盛举。陕西广播电视台、三秦都市报、西安晚报、华商二三里资讯、群众新闻网等多家主流媒体全程参与。开幕式由王利晓主持,她以热情洋溢的开场词,拉开了国际中文教育数智化发展研讨会的序幕。闭幕式由武忠远主持。 崔智林致欢迎辞。他首先代表学校及董事长丁晶对与会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崔智林指出,西安翻译学院作为语言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大学,致力于培养国际中文教育人才,推动中文教育国际化。近年来,学校积极推进数智化教育,融合新技术,提升教学质量,成效显著,获多项殊荣。同时,学校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构建多语种教学环境,致力于培养服务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胜任国际中文教育、文化传播与交流等工作的国际化应用型人才。未来,学校将继续发挥语言教学优势,借助数字化智能化教育新动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课程体系,推动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 宋永波在致辞中,对本次研讨会及国际中文智慧教育研究院的成立表示热烈祝贺。他深刻阐述了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在教育领域的重要性,指出这是推动国际中文教育创新发展的关键所在。他回顾了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在推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中文教学中的不懈努力,并对智慧教育分会及新成立的研究院寄予厚望,期待能在构建理论体系、加强技术应用、建设数字化平台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引领国际中文教育走向新的高度。 王海波代表陕西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向研究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他强调了国际中文教育在促进文化交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重要作用,并回顾了陕西省在推动教育数字化、智能化方面所取得的显著成就。他提出三点期望:一是要持续推动教育技术的创新与应用,提升教学效率与质量;二是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三是要注重教师数字素养的培养与提升,打造一支适应未来教育需求的教师队伍。 谭贞在致辞中强调了中文教育在全球范围内的重要地位,指出其不仅是语言教育的桥梁,更是文化传播和经济合作的纽带。她指出,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已成为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本次论坛的召开和研究院的成立,将为全球中文教育的现代化进程注入新的动力。她期待与会专家学者能够携手共进,共同把握数字化教育的前沿趋势,探索最佳实践路径,为中文教育的未来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王锦红以“数智技术推动构建国际中文教育新生态”为题发表主旨演讲。她回顾了智慧教育分会成立以来的工作成果和亮点项目,并展望了未来在自适应学习系统、AI智能课件库等方面的研发计划。她表示,智慧教育分会将继续发挥桥梁作用,深化与国内外合作伙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打造世界一流的语言教育服务平台,推动国际中文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随后,崔智林、王锦红共同为国际中文智慧教育研究院揭牌。研究院由西安翻译学院和五洲汉风网络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联合成立。国际中文智慧教育研究院的成立,标志着西安翻译学院在中文教育数智化领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该研究院的成立,不仅是对西安翻译学院教育创新能力的认可,更是对全球国际中文教育数智化发展的有力推动。 西安翻译学院执行董事、校长崔智林致欢迎辞 世界汉语教学学会秘书长宋永波致辞 王海波代表陕西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向研究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 开封大学党委书记谭贞致辞 中文联盟主席、世界汉语教学学会智慧教育分会理事长王锦红致辞 开幕式由西安翻译学院副校长王利晓主持 崔智林、王锦红共同为国际中文智慧教育研究院揭牌 主旨报告场场精彩 智慧碰撞启迪未来 开幕式后,研讨会进入了主旨报告环节。来自北京大学、北京语言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及西安翻译学院等国内外知名高校的专家学者,围绕教育数字化领域的前沿议题展开了深入而富有成果的学术交流与研讨。 郑艳群教授深入探讨了国际中文教师数智素养提升的路径与发展策略,为培养适应未来教育需求的教师队伍提供了新思路。砂冈和子教授则分享了日本早稻田大学在AI时代教师、口译员和翻译员素质培养方面的独到见解,为国际中文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新视角。宋继华教授聚焦技术赋能“中文+X”教材与教学资源建设的关键认知,展示了科技如何为中文教育注入新活力。吴中伟教授阐述了数智技术对国际中文教育资源建设的深远意义,为参会者描绘了数智化教育的宏伟蓝图。 李敏儒教授展示了数智时代“中文+”项目的实施效果与成功经验;冯丽萍教授聚焦数智化背景下的中文学习研究目标与内容,为中文学习者提供了更加科学的指导;丁安琪教授深入探讨了全景实境直播中文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为远程中文教育提供了创新方案;程爱民教授结合上海交通大学与南京大学的实践经验,分享了国际中文分级读物数字资源建设的理念与实践;陈江教授分析了目前的AI技术在备课、讲课、课后各环节带来的影响,以及老师们所面对的助益和挑战;高丽娟教授基于T-LAB的文本数据挖掘研究,对比分析了国际中文教育与汉语国际教育的学术话语差异,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主旨报告不仅展现了各位专家对教育数字化工作的思考与探索实践,也凸显了各自领域的亮点、成果与特色,为国际中文教育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与启示。 各位专家学者进行主旨报告 分组报告与闭幕式 深化交流擎绘蓝图 当日下午,研讨会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进入分组报告阶段。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国际中文智慧教育平台建设及质量评估”“国际中文教师数字素养提升与培训”“国际中文教育数字资源建设及应用”以及“数智化背景下的‘中文+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及服务”等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和交流。各小组结合自身专业背景与实践经验,提出了许多具有前瞻性和实用性的观点与建议,为国际中文教育的数智化发展贡献了新的智慧与力量。 闭幕式上,来自山东大学、西安翻译学院、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上海大学及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的专家学者分别就各议题作了总结汇报。他们高度评价了本次研讨会的成果与意义,并对未来国际中文教育的数智化发展寄予了厚望。 西安翻译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院长亢西民对各方领导、专家及学者的鼎力支持表示感谢,并回顾了大会对关键议题的深入探讨及丰硕成果。他高度评价了西安翻译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在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发展中的突出贡献,该专业已成为学校的亮点,不仅获批多项荣誉,还构建了强大的教师团队和多元化的发展方向。他指出,新成立的国际中文智慧教育研究院将成为推动专业发展的重要引擎,为中文教育的数智化转型注入新的活力。 郭炜致闭幕辞。他代表学校向所有与会嘉宾、专家学者及工作人员致以诚挚的感谢与崇高敬意。郭炜指出,本次研讨会围绕数字化、智能化、专业化、协同化等核心议题,展现了国际中文教育的前沿探索与最新成果,为教学实践、技术创新及成果转化开辟了新路径。这不仅是一场思想的盛宴,更是国际中文教育数智化发展的里程碑,它汇聚了全球智慧,为领域内的创新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他表示,西安翻译学院将坚定不移地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加速国际化步伐,致力于构建一个更加开放、包容、个性化的国际中文教育体系,并呼吁全球同仁携手合作,以建设国际中文智慧教育研究院为契机,为促进全球文化传播与文明交流互鉴作出更多更大贡献。 本次研讨会主题明确,硕果累累,亮点迭出,成效显著,不仅构筑了国际中文教育领域数智化转型的坚实桥梁,也极大地促进了西安翻译学院在中文教育及数智技术融合方面的深入探索与蓬勃发展。大会的圆满落幕,不仅标志着与会国际中文教育同仁共聚一堂,交流智慧、分享经验的盛况,更为西安翻译学院在这一领域的创新实践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未来,西安翻译学院将充分利用其独特的资源优势,携手国内外中文教育界的精英力量,共同开启中文教育数智化发展的新篇章,不断攀登新的高峰,为全球中文教育的繁荣与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西安翻译学院副校长武忠远主持闭幕式 各议题主持人总结报告 西安翻译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院长亢西民进行总结发言 西安翻译学院副校长郭炜致闭幕辞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作出重要部署,提出要加强有组织的基础研究。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活水源头,是科学大厦最重要的基石。科学与技术是两个不同的领域,技术创新能“跳”多高,能“跑”多远,基础研究是关键。要更好发挥高校作为基础研究“国家队”和人才培养“主力军”作用,推动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服务国家战略与融入区域发展。 一是以人才引育为根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基础研究,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人才”。高校应发挥自身在基础研究与学科交叉融合方面的优势,营造更加开放、活跃、独立、自由、和谐的科研环境,引育一批具备打破常规思维定式,追求真理、不计利害,摒弃功利、勇于探索,敢闯“无人区”的最顶尖人才,让他们在氛围宽松、独立自由的学术圣地中,向宇宙的深处、科学的顶峰、智慧的无极,充满激情地去攀登、探索和突破,真正涌现出具有全球重大影响力,称得上改变自然、改变人类、改变世界,甚至改变一切的“大师级”人物。复旦大学是上海高校“基础研究高地”建设的第一个试点高校,成立相辉研究院是体现高校加强基础研究的重要举措。相辉研究院将为“反常识、高风险、颠覆性”研究提供10年以上长周期支持、10年不考核、尽职免责、有序衔接退出等符合基础研究规律的全新的人才管理运行机制和学术治理体系。 二是以范式革新为驱动。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发展,科学研究范式发生深刻变革,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基础研究转化周期明显缩短,国际科技竞争向基础前沿前移。有组织的科学研究、重大需求牵引的科学研究不断凸显。复旦大学相辉研究院本身就是一个全新的模式,在新范式下强化基础研究,必须强调突破疆界,打破传统的局限和藩篱,深度交叉融合、穷理探源,研究好的问题、重要的命题,真正提高创新策源能力。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只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巧问题,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科学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是一个人或者极少数人对人类共识的挑战。新实验结果催生的新理论往往是突破性的、跳跃式的,不可能从已有共识中演绎出来,革命性的科学思维是破坏性的、超逻辑的,需要伟大的跳跃,然而它们总是出现在透彻的思考之后。 三是以广泛合作为契机。科学知识离不开科学共同体的认同,科学合作、学科交叉合作、国际合作在基础研究中显得十分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类要破解共同发展难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国际合作和开放共享。”历史上有许多重大科学发现都是合作研究的结果。德国化学家齐格勒(Ziegler)和意大利化学家纳塔(Natta)密切合作发明了烯烃聚合催化剂齐格勒—纳塔催化剂,建立了通用高分子塑料工业,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他们的友谊“融化了欧洲阿尔卑斯山上的雪水,滋润了德国和意大利的沃土,开出了艳丽的花朵、结出了硕大的果实”。研究易行,科学知音难觅。高校要在加强国内、国际合作方面作更多的思考与探索,致力于打造一个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全世界最顶尖人才合作交流的平台,给人才提供大胆思索、灵感碰撞、寻觅科学知音的空间。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持续发力,从而实现以激发基础研究源动力带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以提升创新策源能力推动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的良性互动,使高校成为汇聚全球最顶尖人才,荟萃人类最前沿思想,创造世界最顶尖成果的创新之巅、理想之地。